焦化新标落地:2027年现有企业全面执行,倒逼行业绿色革命 发布日期:2025-08-07

2025 年 1 月,生态环境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炼焦化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6171.1—2024),这一标准的出台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焦化行业激起层层涟漪。它不仅是对 2012 年发布的《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6171—2012)的全面升级,更是焦化行业迈向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关键一步。

一、背景:焦化行业在污染防治中的关键地位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焦炭生产国和消费国。2023 年全国焦炭产量约 4.9 亿吨,占全球产量的 70 % 左右。焦化行业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突出,但其生产过程排放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对区域空气质量和公众健康造成显著影响,被列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行业之一。

现行《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6171—2012)自 2012 年实施以来,在控制焦化行业有组织排放、促进工艺升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蓝天保卫战”持续深入,该标准也暴露出不足:缺少苯并[a]芘等部分特征污染物限值;对无组织排放缺乏系统性控制要求;达标判定方法不够细化,给监管带来困难。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制修订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修订焦化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迫在眉睫。

二、标准修订要点:全方位、精细化管控

1.有组织排放控制:新增环节,收严限值

本次修订以现行标准特别排放限值为基础,针对行业生产实际,增加了脱硫制酸装置、焦油和粗苯装载设施、生产废水处理设施等排放环节,并制定了相应的污染物排放限值。例如,在生产废水处理设施方面,对非甲烷总烃的排放浓度进行了明确限制。同时,针对焦炉烟囱、半焦炉出焦等关键环节,新增了非甲烷总烃、氨排放限值。为与其他同类型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相协调,进一步收严了苯、酚类、硫铵结晶干燥颗粒物排放限值。此外,为防止焦炉烟囱、管式炉等燃烧设施废气稀释排放,新增废气基准含氧量为 8%,从源头上杜绝企业通过稀释废气来达到表面达标的行为。

2.无组织排放控制:填补空白,精准施策

长期以来,无组织排放一直是焦化行业污染治理的难题。本次修订新增了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填补了焦化行业无组织管控的空白。标准根据全国焦化企业无组织排放现状,全面对接《关于推进实施焦化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针对 “厂内物料储存、制备与转运”“装煤、推(出)焦与熄焦”“焦炉炉体”“煤气净化”“敞开液面” 等多个排放环节,提出了具有行业特点的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例如,在厂内物料储存环节,要求采用密闭料仓、封闭料棚等方式,减少物料扬尘;在装煤、推焦过程中,通过优化设备密封性能、增加集气罩等措施,控制废气逸散。

3.旁路和应急排放口控制:加强监管,规范使用

为进一步加强对旁路和应急排放口的监管,新标准规定了焦炉荒煤气排放口、放散煤气排放口、挥发性有机物废气应急排放口、焦炉热备烟囱、脱硫脱硝备用设施烟囱等排放口自动监控设备、流量计、阀门开启状况的安装要求。同时,明确了确需使用应急排放通道的管理要求,如在使用前需向相关部门报备,使用过程中要加强监测等,防止企业通过旁路和应急排放口违规排放污染物。

4.监测和达标判定:优化方法,明确原则

在监测方面,本次修订进一步调整了焦炉炉顶无组织监测点位要求,使其更具代表性。同时,补充、更新了部分污染物测定方法,提高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达标判定方面,明确了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焦炉炉顶、企业边界等超标判定相关规定。特别规定了手工监测数据与自动监测数据不一致时的超标认定原则,避免因监测数据争议而影响环境监管执法。

三、标准实施影响:多赢局面逐步显现

1.环境效益:污染物减排成效显著

预计标准实施后,焦化行业排放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可分别减排 50%、40%、70%、50%。这将对改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例,该区域焦化企业众多,大气污染问题较为突出。随着新标准的实施,这些企业通过升级改造污染治理设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将有效降低区域内 PM2.5、臭氧等污染物浓度,为蓝天白云的持续增多贡献力量。同时,苯并 (a) 芘、氰化物等有毒有害物质量的减少,也将极大降低对企业周边居民的健康危害。

2.经济效益: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表面上看,企业为满足新标准要求,需要投入一定资金进行设备升级、工艺改造等。但从长远来看,这将倒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例如,一些企业通过采用先进的干熄焦技术替代传统的湿熄焦技术,不仅减少了污染物排放,还能回收利用余热发电,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创造额外的经济效益。此外,随着行业整体环保水平的提升,市场对环保达标的焦化产品认可度将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将随之增强。

3.社会效益:促进产业绿色发展

新标准的实施将促进焦化产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发展。一方面,推动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那些无法满足标准要求的小型、落后焦化企业将逐渐被市场淘汰,而大型、先进企业将通过技术创新和升级改造,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实现产业集中度的提升。另一方面,带动相关环保产业的发展,如环保设备制造、环境监测、污染治理技术研发等领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山东在推动工业企业超低排放管控方面一直走在前列,以山东达斯特为例,其在焦化行业的超低排放实践具有典型示范意义。达斯特积极响应山东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暨第三轮 “四减四增” 行动实施方案》,致力于降低 PM2.5 浓度,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图片 1

达斯特借助信息化手段,搭建了完善的超低排放管控平台该平台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基础,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污染监控与管理体系。在硬件设施上,平台整合了分布于厂区各个关键位置的监测设备,包括有组织排污口的 CEMS(烟气连续监测系统)、无组织排放监测的 TSP(总悬浮颗粒物)监测仪、VOCs(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设备,以及覆盖厂内主要区域的高清视频监控摄像头等。

图片 3

这些设备如同平台的 “触角”,实时采集各类污染物排放数据和现场生产画面,为平台的智能分析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图片 2

在功能设计上,超低排放管控平台具备强大的实时监控与预警功能。以有组织排放监控为例,平台能够实时展示各个有组织排放口的污染物浓度、废气流量、温度、压力等关键参数,并与新标准中的排放限值进行实时比对。一旦某排放口数据出现异常,接近或超出限值,系统会立即触发多级预警机制,通过多种报警方式,第一时间将警报信息推送给相关管理人员和环保负责人,确保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超标排放情况发生。对于无组织排放,平台通过对分布于厂内物料储存、转运、生产等环节的大量无组织监测点位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运用智能算法构建厂区无组织排放浓度分布模型,精准定位无组织排放高值区域,实现对无组织排放的 “可视化” 监控与精准溯源

数据管理与分析是该平台的核心优势之一。平台拥有庞大的数据存储能力,可将采集到的各类监测数据、设备运行数据、生产工艺数据等进行长期保存,形成丰富的历史数据库。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平台能够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不仅能清晰呈现企业污染物排放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还能通过关联分析找出生产过程中污染物产生与工艺参数、设备运行状态之间的潜在关系。例如,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在某一特定生产时段,当焦炉温度控制在某一区间且装煤速度达到一定数值时,装煤过程中的无组织废气排放量会显著增加。基于此类分析结果,企业可以针对性地优化生产工艺参数,调整设备运行状态,从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

此外,超低排放管控平台还具备智能决策支持功能。通过对实时监测数据、历史数据以及行业最佳实践案例的综合分析,平台能够为企业提供科学合理的污染治理优化建议和决策依据。例如,当某一污染物排放指标出现波动时,平台可根据历史数据和相似工况下的成功治理经验,为企业推荐多种可行的治理措施及实施优先级排序,并预估每种措施实施后的减排效果和成本投入,帮助企业在众多治理方案中快速筛选出最优选项,提高污染治理的效率和效益。

通过一系列的超低排放管控措施,达斯特不仅实现了自身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幅削减,也为周边企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带动了区域内焦化行业整体环保水平的提升。

四、结语:绿色征程,未来可期

《炼焦化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发布与实施,为焦化行业的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虽然在实施过程中,企业可能会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这也是行业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难得机遇。相信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焦化行业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的美好未来。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