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s治理核心:“三率管控”的由来与实践路径 发布日期:2025-09-17

VOCs(挥发性有机物)是大气污染的重要前体物,其治理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图片 5

VOCs治理中的“三率管控”是指对废气收集率、治理设施运行率和去除效率进行系统化管理的措施,旨在提升VOCs综合治理效率,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三率管控”作为VOCs治理体系中的核心管理手段,其提出与推广有着深刻的政策背景、环境需求与技术发展动因。以下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其由来与背景。

一、政策背景: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战略的推动

1、“大气十条”与VOCs治理首次纳入国家层面管控

2013年,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推进VOCs污染治理,标志着VOCs从“次要污染物”逐步纳入“重点管控”范畴,为后续治理工作奠定政策基础。

2、“十三五”时期VOCs治理体系逐步完善

“十三五”期间,国家出台《“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方案》等文件,明确提出“源头替代、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全过程管控思路。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首次系统提出强化“废气收集率、治理设施运行率和去除率”的监管要求,推动“三率”作为关键技术指标在基层落地。

3、“十四五”时期精细化管控要求提升

进入“十四五”阶段,国家对VOCs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1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强化废气收集率、治理设施同步运行率和去除效率的监管”,进一步推动了“三率管控”作为VOCs治理关键技术指标的落实与细化。

二、环境背景:臭氧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PM2.5浓度逐步下降,臭氧污染问题日益凸显。VOCs与氮氧化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是臭氧生成的主要前体物。因此,控制VOCs排放成为改善空气质量、降低臭氧浓度的关键举措。

数据显示,工业源贡献了我国VOCs排放总量的50%以上,其中石化、化工、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是重点排放源。这些行业普遍存在废气收集不完善、治理设施运行不稳定、去除效率低等问题,亟需系统化的管控手段。

三、技术背景:从末端治理到全过程管控的转变

早期VOCs治理多集中在末端治理技术(如活性炭吸附、催化燃烧等),但由于源头控制和过程管理不足,导致“治理设施建了不用、用了效果差”的现象普遍存在。随着治理经验的积累,政策制定者和企业逐渐认识到,VOCs治理必须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管控”转变。在这一理念下,“三率管控”应运而生,通过对废气收集率、治理设施运行率和去除效率的量化管理,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的全链条控制。

四、管理背景: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监管

随着在线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环保部门能够实时监控企业的VOCs排放情况。这为“三率管控”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得监管从“事后处罚”向“事中监控”转变。

在“三率管控”框架下,企业不仅要建设治理设施,还需确保设施的高效运行和达标排放。这一管理模式强化了企业的主体责任,推动了治理效果的持续改善。

五、达斯特VOCs“三率管控”方案

图片 7

1、废气收集率管控

废气收集率指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密闭化、管道化等措施将VOCs废气有效收集并导入治理设施的比例。收集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后续治理效果,是VOCs治理的第一道关口。

图片 2

当前企业在储罐、装卸、废水处理及生产工艺等环节普遍存在废气收集效率低、无组织排放严重等问题,导致VOCs大量逸散,影响大气环境质量。很多企业在设备密闭、分质收集及治理设施运行等方面存在短板,亟需系统性改进。

图片 3

企业可以源头控制、过程管控到末端治理进行全链条升级源头推广低VOCs原辅材料,过程强化设备密闭与工艺改进,末端优化治理技术选择与运行效率。

图片 4

同时,引入山东达斯特VOCs废气收集率监控通过在关键点位部署传感器实时采集风速、压差、浓度及设备运行状态等数据,精确计算废气收集率并实现异常预警。该系统可监测集气罩风速是否满足控制要求、比对生产与治污设施同步运行状态,并在活性炭吸附环节根据更换记录发出“换碳预警”,有效避免因设备不同步、风速不达标或吸附剂饱和导致的废气逸散问题。同时,系统具备数据存储与分析功能,支持企业优化废气收集系统、提升治理效率,为VOCs排放的精细化管理与环保达标提供技术支撑。

2、治理设施运行率管控

治理设施运行率指治理设施在规定时间内正常运行的时间比例。运行率反映了设备的稳定性和维护管理水平,是确保治理效果持续达标的重要指标。

图片 8

针对部分企业因经济成本或管理不规范导致生产设施与治污设施同步运行率低的问题,采用用电监控模块进行精准监管成为有效手段。该模块通过实时对比产污设备与治污设施的用电曲线,能够及时发现“产污设备运行但治污设施未启动”的异常情况,并立即触发报警。这种技术手段有效杜绝了VOCs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的违规行为,提升了监管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用电监控技术的应用,不仅强化了对企业治污设施运行状态的动态监督,还形成了强大的震慑力,促使企业主动落实环保责任。通过数据驱动的监管模式,环保部门能够快速识别并纠正违规行为,确保VOCs治理设施与生产设备同步运行,从而显著降低污染物排放,助力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这种智能化监管方式为VOCs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企业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3、污染物去除效率管控

去除效率指治理设施对VOCs污染物的去除能力,通常以百分比表示。去除效率是衡量治理技术是否有效的核心指标,直接关系到最终排放浓度是否符合标准。

图片 6

尤其是在采用吸附法治理VOCs时,《吸附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明确要求吸附装置的净化效率不得低于90%。为保障这一目标,需严格控制进入吸附装置的废气温度、颗粒物含量及气体流速等参数,例如废气温度宜低于40℃,颗粒物含量应低于1mg/m³,不同吸附剂的气体流速和压力损失也需符合规范要求。这些技术条件是实现高效去除率的基础,确保治理设施稳定运行并达标排放。

图片 9

VOCs活性炭低效预警管控系统是达斯特公司基于《吸附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26-2013)开发的一款智能化监控系统实时监控VOCs治理设施运行工况(出入口气体温湿度、运行状态、流速、活性炭箱前后压差、脱附状态、前后端TVOC浓度等),旨在确保治理设施始终在规范要求的条件下运行提升VOCs去除效率并降低企业运维成本。

图片 10

VOCs净化效率监测设备采用专利气体采样设计,专为VOCs治理设施气体采样而生

此外,VOCs活性炭低效预警管控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能够预测活性炭等吸附介质的饱和状态,优化更换频次和时间节点,避免因过早或过晚更换导致的资源浪费或治理效率下降。监管部门可通过系统实时查看企业治理设施的运行数据,确保去除效率不低于90%的规范要求。这种“监测-预警-优化”的闭环管理模式,不仅为企业提供了精细化的运维指导,也为环保部门提供了科学、高效的监管手段,推动VOCs治理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

监控VOCs的废气收集率、生产治污设施同步运行率和污染物去除率,是VOCs治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废气收集率确保污染物被有效捕捉,同步运行率保障治理设备的稳定运行,而去除率则直接反映治理工艺的实际效果。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VOCs治理系统高效运行的基础,为实现大气污染防治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