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传统监管瓶颈与智慧化破局 发布日期:2025-05-16


在生态保护领域,传统自然保护区的监管长期面临着共性挑战。过去,依赖人工巡护、望远镜观察等传统手段,使得监管工作存在管控范围有限、手段单一、效率与效果双低的问题。诸如水域面积、生物多样性、气候环境等关键生态数据难以实现精准监测,这导致在生态修复治理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撑。与此同时,不少保护区在建立初期,因划定范围不够精细科学,常常将周边村落纳入其中,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频繁,进一步加剧了管控难度,在执法过程中,证据固定困难等问题也屡屡制约着监管效能的提升。

一、科技革新:智慧化监管平台的建设实践

为突破传统监管的瓶颈,全国各地自然保护区积极探索数字化、智能化的生态保护路径。众多保护区纷纷加大投入,统筹规划建设生态保护智慧化监管平台。达斯特自然保护区智慧化监管平台建设整合前沿技术与监测设备数据,并打造综合指挥大厅作为数据汇聚与调度中枢。构建“天(无人机巡航)— 地(视频监控)— 人(巡护巡查)” 的立体监管网络 ,实现从传统监管向智慧化监管的跨越。 

二、功能集成:构建全维度生态监管体系

自然保护区智慧化监管平台以 “全要素、全时段、全流程” 为设计核心,集成多项核心功能,为保护区提供全方位守护:

·边界智能防控:通过跨界识别、红外追踪、人脸抓拍等技术,对保护区周界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非法越界行为,系统可自动触发报警、喊话驱离,并完成证据固定,实现从发现到处置的全流程智能化,有效震慑人为破坏行为。

·生物多样性监测利用 AI 图像识别技术,对野生动植物进行自动抓拍与物种识别,建立动态数据库,实时分析物种数量变化、栖息地状态及潜在灾害风险(如虫灾),为濒危物种保护与生态链平衡提供精准数据支持。

自然保护区智能识别.jpg

· 环境要素监测:对空气、水质、气象条件(气温、风速、降雨量等)、碳等生态环境指标进行 24 小时连续监测,通过数据建模与趋势分析,按月生成专业监测报告,为生态修复工程的方案制定与效果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自然保护区气象监测.jpg

· 巡护管理优化:借助智能单兵装备的定位与任务管理功能,实现巡护路线优化、人员轨迹追踪与工作效能评估,减少人工巡查的盲目性,提升监管覆盖的均衡性与时效性。

            · 综合指挥调度打通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壁垒,形成 “监测 — 分析 — 决策 — 处置” 的闭环管理机制。指挥中心可实时联动多类监测设备与执法力量,实现突发事件的跨部门协同响应,提升应急处置的效率与精准度。

三、效能提升:科技驱动生态治理升级

自然保护区智慧化监管平台的落地应用,为保护区管理带来了系统性变革:

·监管模式转型:实现了从 “人力密集型” 向 “技术赋能型” 的转变,通过 “技防为主、人防为辅” 的立体防控体系,大幅扩展监管范围,核心区域监控覆盖率可达 100%,解决了传统监管 “面窄不到位” 的难题。

·执法能力强化:证据固定难、执法滞后等问题得到根本改善。系统自动记录的影像数据与轨迹信息,为执法提供了确凿依据,非法行为发现率与处置效率提升数倍,形成了 “不敢违、不能违、不想违” 的震慑效应。

·科学治理深化:海量生态数据的积累与分析,推动生态保护从 “经验决策” 向 “数据驱动” 转型。例如,长期监测水质变化,掌握水资源情况;通过分析物种迁徙规律,可优化栖息地保护方案,让生态修复工作更具靶向性。

自然保护区水资源监管.jpg

·协同治理增效:平台打破了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了生态、公安、应急等多部门的数据共享与联动执法,同时通过可视化指挥系统,提升了跨区域、跨层级的协同作战能力。

四、经验启示:智慧生态的未来图景

自然保护区的智慧化实践,其核心优势在于:坚持 “需求导向”,针对监管痛点精准匹配技术方案;强化 “顶层设计”,通过跨部门协作保障平台建设与运行;注重 “实用实效”,以提升生态保护效能为最终目标。

从本质而言,智慧化监管不仅是技术手段的革新,更是生态治理理念的升级。它通过科技赋能,将生态保护从 “被动守护” 推向 “主动治理”,为实现 “山水林田湖草沙” 系统保护提供了新路径。在 “双碳” 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自然保护区正以智慧化监管为抓手,构建 “天空地一体化” 的生态防护网,让科技成为守护绿水青山的 “最强大脑”,为子孙后代留住更多自然瑰宝。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