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地在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新兴数字技术正在建立以大数据驱动的自然保护地科学管理模式。山东达斯特智慧自然保护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监管平台可实现全要素生态感知、多维分析研判、态势综合评估、可视化决策支持,为自然保护地的数据应用、管理决策、科普教育等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产品定位 PRODUCT POSITIONING
自然保护地在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国家生态安全的核心载体,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文化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发挥着关键作用。国家已经建立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明确指出2020年构建统一的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管理体制;2025年初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2035年自然保护地规模和管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建成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
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兴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监测和管理成为自然保护地在发展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全国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021—2035年)》都将建设智慧自然保护地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并指明了智慧自然保护地的应用场景和建设方向:建设自然保护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监管网络体系和平台,加强资源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监测。
众多自然保护地特别是部分国家公园及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已经开始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新兴数字技术与自然治理相结合的智慧化管理模式。同时,伴随着技术变革,新兴数字技术正在打破和重构传统的自然保护地管理方式,建立以大数据驱动的自然保护地科学管理模式。
产品功能 PRODUCT FUNCTION
山东达斯特自然保护地智慧监管平台利用物联网、GIS、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将遥感监测数据、地面观测站数据、环境监测数据、视频监控数据、人工调查数据等各类生态数据智能集成整合,实现对保护地各类监测数据的接收解析、整合入库、质量控制、管理应用、评估分析,为上层数据应用、人工调查、生物多样性评估、生态环境评估、决策分析、参观学习、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等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1)多源数据接入
根据数据来源、数据类型的不同,采用协议对接、数据导入、人工录入、系统接口、AI数据适配等技术实现对自然保护地现场的监测观测数据、人工调查数据、遥感及成果数据、外部对接数据的整合接入、清洗入库、数据共享。
(2)“天空地”监测数据集成管理
•大气监测数据;
•水质监测数据;
•生态环境观测数据,包括气象观测数据、光合辐射数据、土壤环境数据、通量观测数据、碳监测数据、植被生产数据、生物多样性数据、水文数据等;
•视频监控数据;
•人工调查数据;
•卫星遥感影像及监测评估成果数据;
•外部整合数据,包括公开气象数据(气温、降雨、冻土、冰川、积雪等)、空气监测数据、水质监测数据、植被多样性、动物多样性、鸟类多样性数据等。
基于日常数据管理应用需求实现对上述整合的各类数据的集成管理功能,包括数据查看、统计分析、上传下载、质量控制等。
(3)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综合分析
直观地展示自然保护地状况,实现条目繁杂、内容多源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系统化分布展示与科学统一分析。多角度、多场景呈现区域生态环境全貌,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全景图,并对区域内关键生态环境要素展开全时空、高精度的动态监测与深度分析。
(4)生态多样性监测监管
构建一张严密且智能的生态多样性监测网络,对动植物物种精准识别、分类统计,并建立生物多样性名录。绘制物种分布地图、智能感知地图、生物入侵地图、野外调查地图,直观了解生态多样性状况。
(5)人类活动监管
基于卫星遥感、无人机、视频监控等技术,监测自然保护地内的人类活动,如工矿企业建设、旅游开发、道路修建、居民点扩张等。对不同时期各类人类活动统计、分析,动态展示人类活动的演变过程,发现人类活动的趋势和模式,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6)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估
达斯特开发各类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模型,如土地覆被变化监测评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植被监测评估、森林碳收支评估等,实现数据的自动处理。用户只需提交输入数据,即可获得tiff格式的成果数据,无需了解模型原理。实现生态环境综合评估展示,掌握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和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