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发展重点 发布日期:

一、数字化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途径

《“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要求,要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以数字化转型驱动智力方式变革,充分发挥数据赋能作用,全面提升政府治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2022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强调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进政府治理模式创新和履职能力提升,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政府运行新形态。

生态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是建设数字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运用数字技术建设高效协同的政府运行新形态,提升生态环境统揽全局能力、监测感知能力、预警预报能力、形势分析研判能力、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监管执法能力,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途径。

二、生态环境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目前生态环境信息化行业仍由政府引导,政府需建立便捷高效的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系。与企业、公众之间搭建一座沟通桥梁,向企业和公众提供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网上一体化办事和综合信息服务。随着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深入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有:

环境管理核心业务信息化程度还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环保物联网在环境监测、污染总量减排等反面还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影响环境保护效果。

生态环境信息资源尚未得到全面有效的开发和共享。多年来,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但这些数据的采集、传输、加工、存储、应用比较分散,缺乏规范化管理,功能上还局限于简单的查询和统计,生态环境数据尚未能全面有效转化为可用的信息资源。同时,部分地方和单位对生态环境信息化的要求认识不足。出现各自为政、封锁闭塞的现象,导致系统应用“烟囱”和数据“孤岛”的出现,成为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瓶颈。

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十四五”时期,国家要求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将助力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

三、生态环境信息化发展的两个重点

《规划》和《指导意见》为今后政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后一段时间,数字政府建设进入数据赋能、协同治理、智能决策、优质服务的融慧治理阶段,主要任务是通过技术融合、数据融合、业务融合等技术途径,构建平台化协同、在线化服务、数据化决策、智能化监管的数字化行政模式。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以下是生态环境信息化发展两个重点方向:

(一)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生态环境治理新形态

1、数字技术创新生态环境监管模式

2022年2月19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高政府监管效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监管方法,推进多种形式非现场监管,加强监管数据汇集、共享和动态分析,完善监测预警体系,积极推进智慧监管。生态环境部办公厅于2021年1月7日印发的《关于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拓展非现场监管的手段和应用,将其作为日常执法检查的重要方式。随着生态环境信息化的建设发展,数字技术在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山东达斯特积极应用用电监控、用能监控、无人机大气监测、VOCs效能监测等非现场监管的手段,对生态环境监管对象实时监控、全过程监管,强化穿透监管能力,透过表象实施精准高效监管,发挥数据赋能作用,用数据强监管、用数据出效能。

全方位工况监控

通过用电监控、用能监控相结合的手段,积极尝试非现场监管模式创新,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建立企业生产、治污关联模型和数据报警模型,分析预警各企业生产治污运行情况、限产减产执行情况。

 达斯特全方位工况监测1.jpg

无人机机载气体监测服务

通过在无人机上配置多种智能型高精度气体传感器,在目标区域进行低空巡检,可同时监测大气温度、湿度、PM10、PM2.5、SO₂ 、NO₂ 、CO、O₃ 、VOCs等多种特征污染参数,快速获取工业园厂房上方、排烟气口、危险区域的污染物分布数据,配合地面端无人机系统气体监测软件,实时查看无人机所在处环境的气体数据,分析监测数据。

达斯特无人机监测.jpg

VOCs治理设施运行工况及效能监测

可发挥对企业中吸附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设施进行效能监测的作用,帮助企业解决活性炭装填量、更换周期及活性炭吸附装置运行维护的问题,避免不合规被监管部门处罚,同时可为生态环境部门开展活性炭吸附处理设施专项执法检查提供数据支撑,可严防企业治污设施与产污设施不同步运行,从 源 头 减 少 挥 发 性 有 机 物 排放,助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voc-750.jpg

2、数字技术赋能生态环境综合管理和决策

继续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潜能和价值,提升生态环境统揽全局能力、监测感知能力、预警预报能力、形势分析研判能力、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监管执法能力,把数据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生态环境治理效能。以生态环境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为统领,打造平台化协同、在线化服务、数据化决策、智能化监管的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新模式、新形态,用数字化技术识别新情况、新趋势、新问题,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用数字化技术助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

达斯特生态环境综合监管平台.png

(二)构建生态环境领域大数据资源中心

持续推进数据集中共享,加大生态环境部门内部以及和部委之间数据共享力度,打造生态环境领域大数据平台,构建生态环境领域大数据资源中心,为生态环境部门大数据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1、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数据链”

达斯特依托AI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生态环境数据整合方案,对生态环境大数据进行数据适配、采集、融合。重建各类国发、省市配发、自建、横向等各类业务系统的数据接口,打造生态环境“数据链”,建立生态环境部门数据汇聚和传输通道,快速实时挖掘系统数据,形成数据共享池,通过AI学习模型自动重构数据,建立数据关联,形成专题数据库,通过数据服务接口为上层应用提供高效数据支撑。横向与智慧城市实现信息共享,纵向与省生态环境厅、各县市区分局、园区管委等部门数据共享。

生态环境数据整合.jpg

2、形成生态环境领域大数据资源中心

立足生态环境系统“一盘棋”,创新生态环境数据管理机制,明确数据采集、归集、存储、共享、开放、应用、安全责任,加快构建标准统一、布局合理、管理协调、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一体化大数据体系,形成覆盖范围广、环境要素全、时间序列长、数据类型多的生态环境大数据资源中心。进一步加大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不断丰富生态环境数据资源。

数据中心.png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