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执法非现场化快速推进
4月3日,生态环境部通报了优化执法方式第一批典型做法和案例,纵观全文,关键词就在于环境执法非现场化。
非现场监管,即执法人员不进入企业的厂区、车间,就可以对其污染物排放、用电等情况实施监管。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在企业的排污口加装自动监控系统,执法人员可远程监管;二是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走航车等新技术,对化工园区、产业集中区、江河流域开展污染源检查。
这样的监管方式全面、实时、精准,执法人员根据异常数据警报进行现场执法,带来的是执法效率和成果的全面提升,同时大大减少了现场检查的频次,让守法企业的正常生产少受打扰,实现双赢的良好局面。
今年1月环境部发布的《关于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的指导意见》中,对非现场监管方式的定位是“大力拓展非现场监管的手段及应用,将其作为日常执法检查的重要方式。”同时,《意见》要求:2021年底前,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要建立非现场监管程序规范,明确工作流程、落实责任要求。以自动监控为非现场监管的主要手段,推行视频监控和环保设施用水、用电监控等物联网监管手段,积极利用无人机、无人船、走航车以及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科学建立大数据采集分析、违法风险监测预警等工作程序,明确启动现场检查的衔接机制。推进完善法规和标准,强化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用于行政处罚。
未来,在这种全方位的环境监管下,企业想要瞒天过海违法排污,需要付出的成本和精力,可能远不如达标排放来得轻松,同时还要面临刑事处罚的巨大风险(2021年3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明文规定,监测数据造假将面临最高十年的有期徒刑和罚金)。
以自动监控为代表的非现场执法,依靠的是污染源在线监测、电能监测、现场视频监控等手段为基础的数据收集、分析,这就需要持续提高环境监测设备及系统覆盖,完善生产企业的环境监测布控,短时间内,政府对于第三方监测运营服务的需求将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
二、山东达斯特非现场监管方案
山东达斯特一直致力于新技术的研究,着力于将物联网和AI人工智能技术与生态环境监管业务需求点相结合,解决环保业务痛点,提升环境执法效能,为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1.基于AI的全方位企业工况监控方案
通过电量+非电量数据的全面采集,实现排污企业全方位工况监控,使得排污企业监管更精准、更全面。
1.1.排污企业用电监控
对排污企业生产设施和环保设施安装环保用电监测终端,利用传感技术实时收集用电数据,再将数据用无线方式传输到环保用电智能监管平台,实现对企业生产设施和环保设施用电量的24小时全过程监控。
企业用电监控设备安装实施需要经历布点方案设计、设备安装调试两个阶段。布点设计需要结合对现场调研每个排污企业情况,结合排污企业生产工艺,梳理生产设施与治污设施对应关系,缕清设施运行先后逻辑信息,为每个排污企业设计《用电监测布点方案》。在避免对排污企业安全生产和环境造成影响的前提下,对企业用电监控设备安装调试,做到满足电力施工相关要求,保障安装工艺。
1.2.排污企业非电量指标采集——山东达斯特抄表机器人
企业的能源包括电、煤炭、天然气、石油、水、蒸汽等,用电量并不能反应所有企业的生产和治污情况。尤其是石化行业、医药行业。这些生产过程数据,往往由很多自动化仪器仪表进行数据测量。但是采集这些数据往往存在着仪表通讯接口被占用、接口不开放对接困难、布线工作量大等困难。
山东达斯特抄表机器人拥有 AI图像智能识别功能,具备安装方便、输出接口、无需布线、无需接口、自动上传的特点,可有效采集排污企业能源数据。
2、无人机机载气体监测服务
通过在无人机上配置多种智能型高精度气体传感器,在目标区域进行低空巡检,可同时监测大气温度、湿度、PM10、PM2.5、SO₂ 、NO₂ 、CO、O₃ 、VOCs等多种特征污染参数,快速获取工业园厂房上方、排烟气口、危险区域的污染物分布数据,配合地面端无人机系统气体监测软件,实时查看无人机所在处环境的气体数据,分析监测数据。专业可视化分析平台,与前端设备无缝对接,实现秒级响应,污染分布情况一目了然,污染热点红色显示,快速锁定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