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生活垃圾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2010-2018年,全国生活垃圾清运量总体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到2018年,全国生活垃圾清运量达到了22801.8万吨,同比增长5.95%。为解决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城市生活垃圾数量逐年增加等问题,垃圾焚烧场在全国各个城市大量兴建。
垃圾焚烧发电行业专项整治行动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生态环境部决定将垃圾焚烧发电专项整治行动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
垃圾焚烧发电行业专项整治取得显著成效。通过专项整治,企业对焚烧炉炉膛温度的控制能力提升,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氯化氢等五项污染物排放超标次数显著下降。2020年前9个月,全部焚烧炉炉温五分钟均值达标率、五项污染物排放小时均值和日均值达标率均达到99.99%以上。
此外,由于垃圾分类尚未普适化以及较多焚烧厂二噁英排放不能稳定达标,公众通过抗议等行为表达他们对于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质疑与反对,“邻避现象”已成为我国垃圾焚烧厂选址的重要问题。
全国已运行的428座垃圾焚烧厂中只有163座在网站公开信息,其中只有61座公开企业周边环境质量信息,69座公开烟气自动监测数据,99座公开了烟气二噁英监测数据。信息公开透明度低导致公众知情权的缺失,公众难以知道焚烧厂的运行状况和污染物排放情况,对于自身健康以及生活是否受到负面影响难以评判,心中疑惑多,难免产生“邻避情绪”。
2020年1月1日起《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自动监测数据应用管理规定》(《管理规定》)已开始实施,其强化了垃圾焚烧行业污染信息监测的要求。1月初,生态环境部还公开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自动监测数据公开平台”,公众可以在平台上自行查看垃圾焚烧企业基本信息和污染物的自动监控数据。
“恐惧源于未知”,之前因信息公开有限,公众难以知道垃圾焚烧厂的运行状况和污染物排放数据,难免会自我臆想,产生“邻避心理”。如今,国家逐步增强对垃圾焚烧行业的环境监管,居民也可以便捷查看周边垃圾焚烧厂的自动监测数据。公众的参与和监督能够使其更客观地了解当地垃圾焚烧厂,有效地减少怀疑和猜忌。
通过专项整治,垃圾焚烧厂在环保硬件和软件两方面逐步补齐短板。虽然环保投入增加在短期内冲击了企业盈利水平,但是由于行业市场需求稳定,2019年以来企业盈利能力迅速恢复,盈利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行业产能持续扩张,就业保持增长趋势。
生态环境部在专项整治行动中将临时性的专项整治行动措施常态化、制度化,建立了一整套符合行业特点的污染防治执法监管体系。完善的执法体制机制促使企业对政府执法形成稳定预期,不再抱有侥幸心理,而是专注于采取各种措施切实减少污染物排放,企业守法自律性显著增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在北京发布的《垃圾焚烧发电行业专项整治效果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垃圾焚烧发电行业专项整治取得明显的环境效果、社会效果,促进了行业高质量发展。取证是环境执法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难点。专项整治所推出的自动监测数据用作执法证据以及环境信息向全社会公开等创新举措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报告建议,“十四五”期间,应进一步做好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在自动监测数据公开网站增加二噁英类、重金属以及飞灰等危险废物信息公开项目;对垃圾焚烧厂的环境监管绝对不能放松懈怠,应聚焦行业监管薄弱环节,将环境监管重点转向中西部和中小城市、转向飞灰和炉渣等污染物;各部门协同发力,在行业规划、项目选址、搬迁拆迁过程中,加强协调沟通,进一步降低“邻避”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