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大气污染防治事业站在了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坐标上。回望自2015年全面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以来的十年,一份亮眼的“蓝天答卷”徐徐展开:全国PM₂.₅浓度累计下降36%,年均复合降幅达5.2%。这一阶段性成果,不仅为2035年全国细颗粒物浓度降至25微克/立方米以下的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更标志着我国大气治理正从“攻坚克难”迈向“深化提升”的“下一个十年”。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绿色变革中,顶层设计的战略定力与前沿科技的精准发力,共同构成了驱动前行的双引擎。
一、十年攻坚:系统治理绘就蓝天底色
过去十年,我国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在产业、能源、交通等关键领域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调整,构建起立体化的治污体系。
工业领域,高污染产品产量率先达峰,粗钢、生铁等产量在2021年前触顶。超低排放改造成为“硬核”举措:火电行业于2020年基本完成改造,钢铁、水泥行业正分别向2025年、2028年实现80%产能改造的目标迈进。6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的淘汰与改造大限将至,陶瓷、砖瓦等行业的地方排放标准已向颗粒物10mg/m³、二氧化硫50mg/m³、氮氧化物100mg/m³的严苛限值看齐。
交通领域,“结构优化+技术升级”双轮驱动。国三汽车在“十四五”期间基本淘汰,国四车型淘汰周期即将开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2020年的1.8%飙升至2024年的42%,其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带来了氮氧化物等污染物5至10倍的减排效益。燃油车保有量增速从2016年的12.5%骤降至2024年的1.9%,预示着交通能源革命的加速到来。
面源治理则彰显了科技赋能的特色。道路积尘走航车、无人机监测等装备广泛应用,扬尘与餐饮源管理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在重点区域平原地区,散煤将于2025年基本清零,电气化水平的提升正持续压缩生活源污染空间。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较2016年分别累计下降72.2%、36.3%、69.0%,这组数字是十年攻坚最生动的注脚。
二、破局新挑战:从末端治理到源头防控的深层变革
尽管成就斐然,未来治理仍面临污染源结构变化、区域传输复杂性增强等新课题。面对新挑战,2024年8月发布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指明了方向:以“双碳”目标为引领,聚焦空间、产业、能源、交通“四大结构”调整,构建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机制。这标志着我国减排逻辑正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控”发生根本性转变。
在这一深层变革中,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成为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关键抓手。以山东达斯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技术力量,打造了一系列大气治理信息化产品,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构建起从源头管控到过程监测,再到末端治理的全链条智慧环保体系。
1、超低排放管控平台:精准施策,守护“蓝天白云”

超低排放是工业领域大气污染治理的核心要求。山东达斯特超低排放管控平台,通过集成先进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火电、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治理设施运行、清洁运输等关键数据的实时采集、智能分析与动态管控。平台不仅能精准监控企业是否达到超低排放标准,更能通过各类数据的集中监控实现抑尘、治尘的联动控制,使得企业及时采取智能和科学的治理措施。助力企业达到环保绩效A级,提高企业整体治理效率。确保“超低排放”落到实处,让“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2、重点行业移动源门禁应急管控平台:严把入口,筑牢“移动防线”

移动源污染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尤其在重点行业厂区及周边区域。山东达斯特重点行业移动源门禁应急管控平台,通过对进出企业车辆的电子化、智能化管理,实现对不符合排放标准或未按要求使用环保措施的车辆自动识别、拦截和预警。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平台可快速响应管控指令,实现对高排放车辆的禁限行管理,有效减少移动源污染物排放,从源头上把好“入口关”,为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筑牢“移动防线”。
3、环保用电监测模块:透视生产,实现“过程监管”

“治污设施是否正常运行?”曾是环保监管的难点。山东达斯特环保用电监测模块,通过在企业生产设施和治污设施用电线路上安装监测设备,实时采集用电数据,精准判断治污设施的启停、运行负荷及异常情况。该模块能够有效防止企业偷排漏排、治污设施闲置或不正常运行等问题,实现对污染治理过程的“穿透式”监管,让排污行为无所遁形,确保治污设施与生产设施同步运行,提升环境监管效能。
4、VOCs活性炭“码上换”平台:创新模式,破解“更换难题”

VOCs(挥发性有机物)是臭氧和PM2.5的重要前体物,活性炭吸附是其常见治理方式,但活性炭更换不及时、不规范问题突出。山东达斯特VOCs活性炭“码上换”平台,创新性地引入“一炭一码”管理模式。通过为每个活性炭治理设施赋予唯一的二维码,实现活性炭更换的追溯。企业通过扫码即可记录更换信息,监管部门可远程核查更换周期和处理量,确保活性炭饱和及时更换,提升VOCs治理效果,同时降低了监管成本和企业合规风险。
5、数采仪:数据“桥梁”,保障“信息畅通”

在环保信息化系统中,数据的准确、稳定传输是基础。山东达斯特数采仪作为连接前端监测设备与后端管理平台的关键“桥梁”,具备强大的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和协议转换能力。它能够兼容各类环保监测传感器和仪表,将分散的污染源数据实时、准确地汇聚到云平台,为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源。其高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了环保监测网络的“信息畅通”,是构建智慧环保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
6、危废智能终端:精细管理,守牢“安全底线”

危险废物的规范管理是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山东达斯特危废智能终端,通过二维码识别、智能称重、标签打印、电子台账、数据上传等功能,实现了危废从产生、入库、暂存、出库到转移处置的全流程智能化闭环管理。终端能够自动记录危废的种类、数量、重量、责任人等关键信息,有效避免人工记录误差和违规操作,提升危废管理效率和透明度,确保危废得到安全、合规处置,守牢环境安全的“底线”。
山东达斯特大气治理信息化产品矩阵,以科技为核心驱动力,覆盖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多个关键环节,形成了“监测-管控-执法-服务”一体化的智慧环保解决方案。这些产品的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企业环境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和污染治理的精准度,也为政府部门提供了高效、科学的监管手段,有力推动了区域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
三、战略定力铸就未来:从“污染防治”到“美丽中国”的价值进阶
2025-2030年是碳达峰关键期,也是迈向2035年碳中和目标的筹备期。随着绿色转型战略的深入,生态环保不再仅仅是污染防治,而是融入产业升级、城市规划、能源转型的“绿色基因”。
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回望十年治污路,制度体系的完善、技术储备的升级与公众意识的觉醒,构成了我们应对挑战的“铁三角”。面向未来,从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到工业炉窑深度治理,从动力电池技术迭代到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提升,每一个环节都呼唤着更深层次的科技赋能与模式创新。
当宏观战略的“指挥棒”与微观技术的“施工图”精准结合,当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的“绿色基因”持续增强,我们有理由相信,以“爬坡过坎”的攻坚魄力和“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空气常新、蓝天常在的美丽中国图景,必将照进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