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监控:破解涉气企业治污设施 “开机不运行” 难题 发布日期:2025-08-06

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形势下,各地市生态环境部门深刻把握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的要义,积极推动执法方式向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转型升级。通过创新驱动执法效能跨越式提升,筑牢了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实屏障,有效减少了对企业的现场打扰,实现了监管效能提升与企业减负增效双赢。

1、织密监控网络,夯实 “全覆盖” 监管根基

面对重点污染源监管重任,以污染源自动监控 “三个全覆盖” 为突破口,构建起全天候、无死角的智能监控体系。对照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及排污许可证要求,精准梳理联网企业清单,确保应装尽装、应联尽联,实现重点污染源监管对象的动态化、精细化管理。目前,多地已实现重点污染源企业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 “千里眼” 覆盖,众多企业排放口设置视频监控 “电子岗哨”。这些 “科技之眼” 7x24 小时在线,将关键数据实时汇聚至监管平台,为远程精准监管提供了坚实支撑,大幅降低了对企业进行 “地毯式” 现场巡查的依赖。

2、创新监管维度,“用电监控” 赋能过程革命

针对涉气企业治理设施 “开机不运行” 的隐蔽难题,各地市积极探索技术赋能路径,其中引入环保设施用电监控系统成为重要实践方向。该系统凭借成熟的技术架构和精准的监测能力,将监管触角延伸至生产运行的 “神经末梢”。

图片 1

多地以辖区内重点区域为试点,依托山东达斯特环保设施用电监控系统,对重点涉气企业的关键点位实施用电监控,织就一张感知产污、治污设施运行状态的精密网络。

以部分试点地市为例,其部署的山东达斯特环保设施用电监控系统自投用以来,累计自动识别并推送异常预警信息数百条,有效突破 “末端监测、被动响应” 局限,实现了对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态的远程、实时、全过程监控。

图片 2

山东达斯特环保设施用电监控系统通过分析设备用电负荷、运行时长等数据,精准判断治理设施是否正常运转,比如当脱硫塔、除尘设备等关键设施出现 “空转”“低效运行” 等情况时,能第一时间触发预警。

图片 3

通过这类精准锁定异常线索的能力,执法人员得以将有限的现场检查资源集中于 “问题企业” 和 “问题时段”,显著减少了对守法合规企业入企检查频次,标志着环境监管正式迈入 “过程 + 结果” 并重的智能化新时代。

3、科技提质增效,实现精准执法与企业减负双赢

通过大力推行以非现场监管为核心的执法新模式,深度整合在线监测、视频监控、用电监控(如山东达斯特环保设施用电监控系统等)等科技 “利器”,各地市环境执法实现了质的飞跃。科技手段极大延伸了监管 “手臂” 与 “耳目”,使环境违法行为的精准发现能力显著跃升。执法人员得以从 “大海捞针” 式的普遍巡查,转向依靠数据预警的 “精准制导”。

同时,非现场监管也极大减少了对守法企业的日常入企检查负担,让 “无事不扰” 成为常态。通过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对守法记录良好、在线数据稳定达标的企业,实现了 “线上监管为主,线下核查为辅” 的模式,有效减少了不必要的入企检查次数,让企业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减负,将更多精力专注于生产经营。

从 “人眼盯防” 到 “云端智控”,从 “末端围堵” 到 “全程追踪”,从 “频繁入企” 到 “无事不扰”,各地市以科技之笔,绘就了环境执法提质增效与优化营商环境并举的新画卷。生动践行 “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 要求,展现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中 “严管” 与 “厚爱”、“力度” 与 “温度” 的有机结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