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源头分类,破解垃圾围城困局 发布日期:

根据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北京市厨余垃圾分出率目前已达到19.79%,分出量从条例实施前的每天309吨,增长至每天3946吨,增长11.8倍,成效显著。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家家户户的参与。没有做好源头分类,垃圾管理就成了纸上谈兵。如何做好源头分类,破解垃圾围城困局,笔者认为,需做好3个方面工作:

  打好文化底色。垃圾分类虽然等不起,但也急不得。垃圾分类可以说是对传统生活习惯的一种颠覆和革命。需要提升公众对垃圾分类知识的认知、对分类处理的认可。同时,不同区域还存在生活水平、生活习俗等差异。因此,实现全民参与分类需要久久为功。要久久为功做好教育引导,因地制宜打好全民参与分类的文化底色,只有这样,垃圾分类才能行稳致远。

  明确监督机制。垃圾围城已危及城市安全。做好垃圾分类,人人有责,需要做到人人尽责。要推动居民履职尽责,杜绝“应急”或“应试”心态和“运动式”或“表演式”做法。在做好正面宣传教育的同时,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机制提供保障。如在厨房垃圾专用袋上贴住户家庭门牌号码或印刷条型码,对居民垃圾分类情况进行追踪指导、监督。充分发挥业主委员会、楼门长和志愿者等作用,给分类好的住户或楼门发放流动红旗,对不分类、乱投放,经多次劝阻不改正的,通过社区曝光,让居民垃圾分类既有动力,也有压力。

  建立示范小区。垃圾分类事关千家万户,涉及诸多部门,包含诸多环节,考验着城乡精细化管理的水平。选取一定数量、不同类型小区进行试点,做好调研工作。统筹兼顾,不能为分类而分类,而是要把分类工作融入小区的法治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设施建设等之中,推进依法治理、精准治理、共同治理。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分析解决问题,总结形成一套“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的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充分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指导垃圾分类工作开展。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