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智慧平台:生态旗舰装上数字大脑 发布日期:2025-10-30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以下统称“自然保护地体系”)作为我国生态安全的核心屏障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载体,其科学规划、有效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提升自然保护地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必由之路,其中,智慧监管平台更是扮演着“智慧大脑”的核心角色。

一、定位与功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三驾马车”

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三驾马车”格局,三者定位清晰、功能互补,共同守护着祖国的绿水青山。

1、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旗舰”与“典范”

定位:代表国家自然遗产的顶级资源,具有全球价值、国家象征,旨在保护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它是最重要、最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实行最严格的保护。

功能:核心功能是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同时兼具科研、教育、游憩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等功能,强调全民公益性。例如三江源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等,是生态保护的第一梯队。

2、自然保护区:特定对象的“避风港”与“基因库”

定位:保护特定的保护对象,如典型的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它是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功能:主要功能是拯救和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生态系统和自然遗迹。其保护目标更为具体和聚焦,如卧龙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大熊猫及森林生态系统。

3、自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客厅”与“课堂”

定位:保护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迹,同时兼顾生态旅游、科普宣教和休闲游憩等功能。它是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有益补充,更注重生态产品的供给和生态价值的实现。

功能: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公众提供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的场所,如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

差异总结:国家公园强调“完整性、原真性、国家代表性”,保护级别最高,生态系统尺度最大;自然保护区强调“特定性、典型性、抢救性”,保护目标明确;自然公园则更侧重“可进入性、科普性、游憩性”,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

二、信息化赋能:自然保护地管理的“智慧翅膀”

面对自然保护地面积广阔、地形复杂、保护对象多样、管理难度大等挑战,传统“人防”为主的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需求。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智慧监管平台的构建,为自然保护地精细化管理、科学化决策提供了强大支撑。

1、数据采集立体化:

图片 1

山东达斯特自然保护地智慧监管平台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地面监测站(如红外相机、水质/空气质量传感器)、视频监控、移动巡护终端等“空天地”一体化手段,实现对生态环境、资源状况、人类活动等数据的全方位、全天候、高精度采集

2、数据传输网络化:

通过5G、物联网、北斗短报文等技术,构建稳定、高效的数据传输网络,确保前端监测数据能够实时、准确地回传至指挥中心。

3、数据处理智能化: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I)等技术,对海量异构数据进行存储、清洗、分析和挖掘,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4、管理决策科学化:

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实现对资源动态、生态风险、违法违规行为的精准识别、预警和评估,辅助管理者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和应急预案。

三、智慧监管平台:自然保护地的“神经中枢”

图片 2

山东达斯特自然保护地智慧监管平台是自然保护地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它集成了数据感知、传输、分析、应用于一体,是提升保护地治理能力的“神经中枢”。其核心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五大系统构建,共同支撑起自然保护地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

1、 “一张图”综合管理系统:可视化的资源“家底”

图片 4

“一张图”系统是山东达斯特自然保护地智慧监管平台的数据底座和可视化窗口。它将基础地理信息、行政区划、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本底数据,与功能区划、保护对象分布、巡护路线、监测站点、人类活动点等管理信息进行深度融合,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所有信息要素叠加在统一的电子地图上。管理者可以在这个“数字沙盘”上,进行任意缩放、查询、统计和空间分析,直观掌握整个保护地的资源“家底”和动态变化,实现“以图管地、以图管资源、以图管活动”,为规划决策、日常监管和应急指挥提供直观、精准的空间信息支持。

2、生物多样性监测系统:生命网络的“晴雨表”

图片 5

生物多样性是衡量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核心指标山东达斯特自然保护地智慧监管平台旨在构建一个“空天地”一体化的生物监测网络。在“空”中,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监测植被群落宏观变化;在“天”上,部署无人机进行大范围、高精度的航拍,追踪动物集群或识别植被异常;在“地”上,通过网格化布设的红外相机、声纹监测仪、AI识别鸟类监测站、水质/土壤生物传感器等前端设备,全天候捕捉珍稀濒危物种的活动影像、鸣叫声及其栖息地微环境数据。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海量数据进行自动物种识别、个体计数和行为分析,最终形成动态更新的物种数据库和分布热力图,为评估保护成效、制定物种拯救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3、人类活动监管系统:生态红线的“电子围栏”

为有效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对人类活动进行精准监管至关重要。山东达斯特自然保护地智慧监管平台通过整合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查、卫星遥感影像变化检测等技术手段,构建起一道无形的“电子围栏”。通过定期对比卫星遥感影像,能够快速发现新增的违规建筑、道路开垦、矿产开采等图斑变化。所有疑似违规事件将自动生成预警信息,附带时间、地点、影像证据等,推送至管理人员,实现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事中干预”的转变。

4、智能巡护管理系统:巡护工作的“智慧助手”

山东达斯特自然保护地智慧监管平台旨在革新传统巡护模式,提升巡护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巡护人员配备装有专用APP的智能巡护终端,平台可根据保护重点和风险等级,为其智能规划最优巡护路线。巡护过程中,终端可实时记录巡护轨迹,并支持巡护员通过文字、照片、视频等方式,现场上报发现的火情、病虫害、动物尸体、人为干扰等事件。平台后台则对巡护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自动生成巡护报告,评估巡护覆盖率和有效性,实现对巡护人员的科学调度和量化考核,确保巡护工作“到岗、到位、到责”。

5、生态环境综合评估系统:保护成效的“体检报告”

图片 6

为了科学评估保护地的生态质量和管理成效,山东达斯特自然保护地智慧监管平台构建了一套多维度的生态环境评估模型。它整合了来自生物多样性监测、环境因子监测、植被覆盖度、水土流失状况等多源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模型算法,定期生成“生态环境体检报告”。报告可以直观展示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水源涵养能力、碳汇储量等关键指标的变化趋势,识别出生态脆弱区域和主要风险因子。这不仅为上级部门考核保护成效提供了量化依据,也为管理者进行适应性管理、优化保护策略提供了决策支持,形成一个“监测-评估-决策-反馈”的闭环管理体系。

通过这五大核心系统的协同运作,山东达斯特自然保护地智慧监管平台将自然保护地的管理者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够基于全面、精准、实时的数据信息,做出更科学的决策,从而更有效地守护好珍贵的自然遗产

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的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智慧监管平台的深度应用,正深刻改变着传统的自然保护地管理模式。它不仅提升了保护的精准性和效率,更推动了保护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的不断融入,智慧监管平台将更加智能化、精细化、协同化。它将不仅是“监管者”,更是“服务者”和“决策者”,为实现自然保护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源源不断的“智慧力量”。让我们以科技为笔,以数据为墨,共同描绘一幅山川壮美、万物和谐的自然保护地智慧新画卷。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