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达斯特平台:生态价值核算的“精准化+可视化”实践 发布日期:2025-08-25

近日,《高原湖泊流域生态资产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经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并正式发布,于 8 月 9 日起正式实施。这一全国首个针对高原湖泊流域的生态资产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地方标准,由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云南省生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联合编制,标志着云南省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领域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

一直以来,云南省致力于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尤其聚焦高原湖泊流域这一特殊生态区域,通过开展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及结果应用,全面掌握流域的生态本底状况,系统构建起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此次发布的《规范》共包含 14 个章节,内容涵盖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基本原则、核算流程、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指标体系、基础信息调查与预处理、核算方法以及成果形式等多个方面,为国内类似流域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提供了宝贵的技术参考。

在核算体系构建上,《规范》创新性地打造了存量和流量双核算体系。一方面,参考国际及国内各省市相关核算技术指南与规范,设置了生态资产 “存量” 账户,重点关注湿地、森林、草地、农田 4 类生态资产,通过 18 项指标来量化生态资产的储量及其动态变化;另一方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 “流量” 账户,从 “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 三个维度出发,设置 17 项指标对生态产品价值进行系统评估。

为充分体现高原湖泊流域的独特性,《规范》在流量账户中创新增设了 6 项流域特色指标,包括 “绿色产品供给、水资源供给、陆生生物多样性维持、水生生物多样性维持、本地游憩、科教功能” 等。这些特色指标的纳入,能够更精准地反映高原湖泊流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以及科研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同时,《规范》实现了参数本地化与技术创新。通过深入的调查监测和研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生态本底数据,使土壤保持、洪水调蓄、本地游憩等 7 项指标的重点参数实现本地化,进一步丰富了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参数库。此外,还创新构建了 “监测调查 — 生态系统分类 — 生态资产评估 — 生态产品定价” 四维核算体系,成功攻克了高原湖泊系统等特殊生态单元的价值量化技术难题。

图片 1

值得一提的是,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领域,山东达斯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展示平台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平台以 “核算精准化、展示可视化” 为核心,由核算平台与展示平台双核心模块构成,形成 “数据采集 - 核算分析 - 可视化呈现 - 决策支撑” 的完整闭环

图片 2

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平台中,通过权限分级管理与闭环数据机制,针对外部合作单位、上下级管理部门等不同主体,明确数据填报员、审核员、管理员等角色权限,建立 “数据填报 - 逐级审核 - 确认入库” 的标准化流程,实现生态价值数据的精准采集与科学核算。其多维度价值核算模型,涵盖生态系统物质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如固碳释氧、水土保持)、文化服务价值等维度,与《规范》中的相关理念不谋而合,能为高原湖泊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提供更全面的技术参考与数据支撑。

图片 3

生态产品价值展示平台则以大数据可视化技术为支撑,全景式展现全域及下辖区域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现状与演变趋势。

图片 4

通过 GEP 全域监测与趋势分析,实时呈现 GEP 总量、各区县排名、年度增长趋势等核心指标;深入进行指标解构与多维对比,分析 GEP 的构成要素,如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价值占比、农田系统的食物供给价值排名等,还支持跨区域、跨时段的 GEP 指标对比。这对于云南在高原湖泊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的展示与应用上具有借鉴意义,有助于将复杂的核算数据转化为直观易懂的信息,助力决策者与公众更好地理解生态 “家底”。

据了解,云南省已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融入相关政策体系,实现了核算结果向制度设计的有效转化。未来,云南将结合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业务系统与信息化管理平台,推动高原湖泊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工作常态化开展。同时,进一步创新核算结果的应用实践,让其在生态产品有偿使用、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通过构建 “核算 — 应用 — 反馈” 的闭环机制,促进生态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以高标准引领绿色低碳发展,为 “美丽云南” 建设提供坚实的量化支撑与保障。而山东达斯特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展示平台,也有望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技术输出与经验分享,为云南高原湖泊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工作添砖加瓦,共同推动生态价值的量化与转化。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