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东风劲吹:从国家到地方,看用电监控如何成为“刚需” 发布日期:2025-08-15

在环保监管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用电量监控正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监管手段。它不仅顺应了当前非现场执法的政策导向,也为企业解决了诸多实际问题,而达斯特用电量监控产品更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这一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政策驱动:非现场执法构建监管新格局

近年来,非现场执法作为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方式的关键举措,在政策层面得到了大力推动。

图片 4

国务院于 2020 年颁布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明确指出,要 “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提升监管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关于加强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推动差异化执法监管的指导意见》:生态环境部于2020年印发,提出建立实施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对纳入正面清单的企业,原则上不主动进行现场检查,更多通过非现场执法的方式开展执法监管。

《关于加强排污许可执法监管的指导意见》:生态环境部于2022年印发,明确提出将非现场监管作为排污许可执法监管的重要方式,完善监管程序,规范工作流程,落实责任要求。建立健全数据采集、分析、预警、督办、违法查处、问题整改等排污许可非现场执法监管机制,依托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开展远程核查,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推行视频监控、污染防治设施用水(电)监控等。

《关于严格规范生态环境行政检查 大力提升执法质效的通知》生态环境部于2025年印发,明确提出强化重点污染源非现场监管执法。充分利用用电、用能、视频等生产治理设施工况监控手段,加强实时监控能力,实现设备开停有数、治污效果可查。

在此大背景下,各地纷纷积极响应,制定并实施相关管理办法。

北京市发布《排污单位涉气类生产设施及污染治理设施用电监测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适用于排污单位涉气类生产设施及污染治理设施用电监测建设、运行和管理,规定了设施用电监测系统的组成、现场端设备要求、监测点位要求、传输网络要求、监控中心要求以及运行维护要求。

江苏省发布《大气污染源工况用电在线监测技术规范》(DB32/T4350-2022):适用于排放废气污染物的工业污染源的工况用电在线监测系统,规定了大气污染源工况用电在线监测系统的组成、安装、验收、日常运行管理等功能要求,提供判定污染源生产设施与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态的方法。

天津市发布《大气固定污染源工况用电监控技术规范》(DB12/T1256-2023):适用于天津市安装和管理大气固定污染源工况用电监控系统的单位,规定了大气固定污染源工况用电监控系统组成、现场端技术要求、数据传输要求、监控系统要求和运行维护等要求。

《关于印发〈天津市排污单位生产设施及污染防治设施工况用电监测系统建设技术指南〉的通知》(津环协〔2019〕6号):适用于排污单位生产设施及污染防治设施工况用电监控系统的组成、技术功能、安装和验收等,以实现对排污单位主要生产设施及相应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工况用电信息实时监管。

河南省发布《河南省涉气排污单位污染治理设施用电监管技术指南》:对河南省涉气排污单位污染治理设施用电监管系统的建设实施提出了关于系统组成、实施、验收、日常运行管理、生产与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态判定方法等方面的规定。

这些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充分彰显了政府对非现场执法的重视与推动决心。智能用电量监控作为非现场执法在环保领域的重要应用手段,正契合了这一政策趋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对企业用电数据的实时监测与分析,能够精准判断环保设备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环境违法问题,为环保非现场执法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有助于构建更加高效、精准、智能的环保监管新格局。

二、企业困境:传统监管与自身发展的双重挑战

图片 1

对于企业而言,传统的环保监测方式,如依赖废气在线监测系统(CEMS),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CEMS 系统容易出现数据造假现象,这不仅影响了监管的准确性,也对企业的信誉造成潜在威胁。

另一方面,其建造以及维护成本高昂,单套采购成本通常在 20 - 50 万元,且需定期维护校准,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与此同时,企业在应对环保监管时,还面临着诸多具体问题。从环保设施运行方面来看,若环保设施未同步运行,如生产设备用电正常,但配套的除尘风机、脱硫循环泵等关键设施电流为零或极低;或者生产线已运行,但废气 / 废水处理设施延迟启动或提前关闭,都可能导致企业面临违规风险。设施运行异常也是常见问题,像设施运行功率 / 电流远低于正常范围,可能处于低效运行状态;电流波动剧烈,则可能存在设备故障或人为干扰。

此外,一些企业可能存在规避监管行为,故意关闭或降低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效率,例如废气处理设施仅运行脱硫脱硝设施,未开启除尘设施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企业的合规运营,也对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三、达斯特破局:智能监控助力企业与监管双赢

山东达斯特推出的用电量监控系统,恰好为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用电量监控系统具备诸多核心优势,使其在智能用电量监控领域脱颖而出。

图片 2

在实时监测方面,达斯特通过智能电表与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数据采集模式的革新。智能电表搭载高精度计量芯片与传输模块,可对环保设备用电数据进行分钟级采集,将电流、电压、功率等关键参数转化为数字信号。依托 4G、LORA 等通信技术,这些数据能以秒级速度上传至云端服务器,形成连续、动态的用电数据链。这种实时监测能力,能够让监管部门和企业及时掌握环保设备的运行状态,一旦出现异常,可迅速做出响应。

图片 3

AI 智能分析也是达斯特用电量监控系统的一大亮点。它通过对历史用电数据进行特征提取与模式训练,构建企业用电行为的 “数字画像”。算法能够精准识别出环保设备在凌晨时段突然断电、生产线与治污设备用电曲线背离等异常模式。当实时数据触发预设阈值时,系统会通过短信、APP 推送等方式同步通知监管人员。这一功能大大提高了异常情况的发现效率,让监管更加精准、高效。

在成本方面,达斯特用电量监控系统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尤其适合中小企业。传统 CEMS 设备成本高昂,令许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而达斯特用电监控模块采用模块化设计,单台智能电表硬件成本仅需数百元,结合云端 SaaS 服务模式,企业无需额外购置服务器与专业运维人员,按年支付少量服务费用即可接入监管网络。以某县级生态环境局推广用电监控方案为例,辖区内 300 余家中小制造企业实现了低成本数字化改造,监管覆盖率从不足 30% 提升至 85%。这不仅在不增加企业负担的前提下,显著扩大了环保监管的覆盖面,也让中小企业能够以较低成本满足环保监管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图片 5

除了上述优势,达斯特 4G 直传版用电监测产品同样表现出色。

在数据传输上,其内置 4G 通信模块,无需依赖复杂的组网环境,可直接通过运营商网络将采集到的用电数据实时上传至监管平台,极大缩短了数据传输路径,有效减少数据延迟,保障了用电数据的及时性与连贯性。

功能特性上,该产品具备独立运行能力,即使企业内部网络出现故障,也能持续稳定地传输数据,确保监管工作不受影响;同时支持断点续传功能,在网络恢复后,自动补传未成功发送的数据,保证数据完整性。

在安装使用方面,4G 直传版用电监测产品采用不断电安装,无需专业人员进行复杂的布线与调试,企业只需将设备接入对应电路,简单配置即可投入使用,大幅降低了安装门槛和时间成本。

图片 6

此外,达斯特的 DHB - WZW100S 有线组网版用电监测产品安装和组网方面也具有独特优势

在安装便捷性上,互感器和通信线缆分别采用 RJ11 和 RJ45 接口,插拔式接入避免了因接线端子多而导致的接错、接反等问题,大幅缩短了设备安装时间,提高了现场安装和运维效率。在组网方面,该产品同时支持有线和无线组网,最多可支持 8 路有线组网接入和 255 个无线组网接入,可与 4G 直传型用电监测设备搭配使用,能根据不同场景灵活选择组网方式。在大型企业或工业园区等复杂环境中,可在有网线铺设的配电柜附近采用有线组网,对于距离较远或布线不便的零星监测点位则采用无线组网,确保整个企业的用电监控无死角。同时,结合有线组网物理连接稳定、抗干扰能力强和无线组网灵活性高的特点,进一步优化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环保用电监控数据的准确、及时上传。

智能用电量监控在环保监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达斯特用电量监控系统凭借其实时监测、AI 智能分析、低成本部署以及便捷的安装和组网优势,不仅符合非现场执法的政策要求,也切实解决了企业在环保监管方面面临的诸多问题。它为监管部门提供了更高效、更可靠的监管手段,也帮助企业实现了环保与发展的双赢。相信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推广,以达斯特为代表的智能用电量监控系统将在环保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助力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