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排放新征程:80% 钢铁产能改造背后的中国方案 发布日期:2025-08-07

在 2024 年 7 月的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大会上,一组令人瞩目的数据成为焦点 ——“43% 粗钢产能已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污染物排放比 2018 年下降 60%”。这一数据犹如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我国超低排放事业正式跨越 “示范试验田” 阶段,大步迈入 “全行业基本覆盖” 的崭新征程。此后的半年多时间里,从国家到地方,政策、标准、技术三条战线齐头并进,汇聚成一股前所未有的强大合力,不仅为各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环保企业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进入 2025 年,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持续稳步推进,成果斐然。截至今年 7 月,已有 197 家钢铁企业完成全流程或部分环节超低排放改造公示,全国 6 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3.5 亿吨粗钢产能完成重点工程改造,上述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 80% 以上。在钢铁清洁生产方面,全国累计淘汰落后钢铁产能 3 亿吨,45% 以上的粗钢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低,颗粒物、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减少超 75%。

与此同时,其他行业也在积极行动。水泥行业 2025 年计划的 100 个超低排放改造项目中,16 个已完成;焦化行业 21 个改造项目已完成 10 个。各地也纷纷出台举措助力改造工作。大连市 6 家企业的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项目获得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支持,目前项目已完成。在山东,济南积极推进水泥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提升,严格贯彻落实省级方案要求,明确任务分工,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全过程监管。

1、政策与标准 “双轮驱动”,锁定全面推进时间表

2024 年 1 月,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果断出手,一次性发布水泥、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意见,明确划定 2025、2028 两个关键时间节点,为这两个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同年 12 月,《钢铁工业烧结废气超低排放治理工程技术规范》等 3 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相继出台,首次将烧结机、焦炉、高炉等全流程排放限值纳入强制性技术条款。这些标准的发布,犹如一把把精准的标尺,为企业的改造工作提供了明确的量化依据,也为监管部门的执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地方层面,贵州、上海、广东、新疆等 8 省市积极响应,在下半年集中发布水泥、焦化、垃圾焚烧等行业实施方案,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浙江省更是将生活垃圾焚烧超低排放写入政策,并配套财政、电价、信贷等激励措施,充分发挥政策 “工具箱” 的作用,激发企业的改造积极性。政策的丰富和完善,让企业在改造过程中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但同时也对治理设施的长期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确保治理设施在复杂的工况下持续稳定达标,成为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2、企业 “最后一公里” 痛点:稳定运行与过程留痕

面对政策的高压和市场的期待,众多企业纷纷将超低排放改造视为重中之重。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企业普遍面临着 “最后一公里” 的痛点 —— 治理设施的稳定运行与过程留痕。

一方面,治理设施的稳定运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设备老化、工艺缺陷、操作不当等。一旦出现故障,不仅会导致污染物排放超标,还可能面临高额罚款和停产整顿的风险。因此,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设备运维管理体系,加强日常巡检和定期维护,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治理设施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随着监管要求的日益严格,企业需要对治理过程进行全程留痕,以便监管部门随时核查。这就要求企业引入先进的监测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对污染物排放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分析,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图片 1

在此过程中,山东达斯特超低排放管控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平台整合了先进的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能对企业的污染治理设备进行全方位、实时化监控。以某化工企业为例,在引入山东达斯特管控平台前,其脱硫设备常因工况复杂出现运行不稳定的状况,导致二氧化硫排放偶尔超标。接入平台后,通过实时监测设备关键运行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量等,利用大数据分析模型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精准评估,提前 72 小时预警潜在故障,为企业预留充足时间进行设备维护与调整。同时,该平台能对污染物排放数据进行自动采集、存储与分析,生成详细的数据报表,满足监管部门对企业治理过程留痕的严格要求,帮助企业轻松应对检查,大大提升了企业环保管理效率与合规性。

山东达斯特超低排放管控平台作为当下环保领域的前沿技术成果,在企业超低排放改造与长效环保管理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关键角色。该平台深度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打造出一套全方位、智能化的污染治理监控体系,为企业环保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图片 3

从核心技术层面来看,山东达斯特超低排放管控平台依托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构建起广泛而密集的数据采集网络,将企业生产流程中的各类污染治理设备无缝接入。无论是钢铁企业庞大复杂的烧结机、高炉,还是化工企业精细多样的反应釜、吸收塔等,平台都能实时采集设备运行的关键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量、转速等,确保对设备运行状态了如指掌。以某钢铁联合企业为例,其内部拥有上百台大型污染治理设备,通过达斯特平台的物联网接入,实现了设备运行数据每分钟一次的高频采集,数据传输及时率达到 99% 以上,为后续的分析与决策提供了充足的数据支撑。

图片 2

在功能模块设置上,山东达斯特超低排放管控平台具备多维度的实用功能。实时监测模块,为企业提供了 24 小时不间断的污染治理设备运行状态与污染物排放数据的直观展示。通过高清显示屏,企业管理人员和环保监管人员能随时随地查看设备是否正常运转、污染物排放是否合规,各类数据以图表、数字等形式清晰呈现,异常数据还会自动闪烁报警。

数据存储与报表生成模块,为企业的环保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平台自动存储海量历史数据,方便企业随时回溯查询。满足企业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管的需求,极大提升了企业环保工作的规范化与信息化水平。

3、技术创新:破解难题的关键钥匙

在超低排放管控的征程中,技术创新无疑是破解企业痛点、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钥匙。为了实现治理设施的稳定运行,行业内涌现出一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例如,在除尘领域,湿式静电除尘器、覆膜滤料袋式除尘器、滤筒除尘器等先进工艺得到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除尘效率。在脱硫脱硝领域,活性炭(焦)、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等高效技术不断升级,大幅降低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同时,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也逐渐融入环保治理领域,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实现了设备的智能化运维和精准调控。

以某钢铁企业为例,该企业通过引入智能化环保管控平台,实现了对全流程污染物排放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平台利用大数据算法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评估,提前预警潜在故障,为设备维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智能化调控系统,根据生产工况实时调整治理设施的运行参数,确保污染物排放始终稳定达标。实践证明,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环保治理水平,还降低了运行成本,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展望未来:持续推进,实现绿色发展新跨越

随着超低排放管控工作的深入推进,我们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果。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全行业的绿色转型仍任重道远。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坚持政策引领、标准支撑、技术驱动的发展模式,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在政策方面,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政策的协同性和可操作性,加大对企业的激励和支持力度。在标准方面,根据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适时修订和完善排放标准,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在技术方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环保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格局。企业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大环保投入,加强内部管理,确保治理设施的稳定运行和污染物的达标排放。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行业规范和自律,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经验交流。社会公众要积极参与环保监督,通过舆论监督等方式,促使企业自觉履行环保责任。

超低排放管控是一场深刻的行业变革,关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关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政策、标准、技术的协同推动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攻克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难关,实现全行业的绿色发展新跨越,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返回列表